药到病可立除吗
2022-11-17 10:09:31 点击:
常言道“药到病除”,形容的是治病者医术高明,用药得当,药一用病就好了。但是有些患者就理解为,生病了只要用药,就可以马上好;或者有的人平时不注意保养身体,一旦生病了就全依赖药物;还有的人用药了,但是一段时间内病没有完全好,就认为药有问题。其实,这些认识误区,都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。
(1)从药物的药理作用来看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药理作用,也就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(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副作用),并且主要的作用部位也不一样。例如镇静催眠类的药物药理作用,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改善睡眠,作用部位主要在中枢;硝苯地平类的药物可以降低血压,主要作用于心脏和血管的细胞;还有一些药物对整个人体产生影响,例如氨基酸、激素类,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,产生全身性的生理调节作用。因此在选用药物的时候要恰当,如果“文不对题”,即使用了药也治不了病。比如病毒造成的感冒却选用了头孢类的药物,它们只能杀灭细菌,但奈何不了病毒,当然药到病难除。
(2)从给药途径来看 药物在进入人体后要经历吸收、分布、代谢、排泄的过程,选择的给药途径不同,对吸收这个环节造成的影响也不同。不同的疾病、不同的病情轻重程度、不同的药物,适宜的给药途径就不一样。比如高血压等慢性病适合口服给药,而皮肤瘙痒只需要局部外擦药就可以了。急性或症状很严重的病应该使用注射给药,作用快,而一般的疾病需要药物持续发挥作用,可选择口服、吸入或皮肤用贴剂等。胰岛素等药物易被胃肠道破坏而失效,所以不能口服只能采用注射方式。双氯芬酸钠可以口服,但由于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,也可以通过直肠栓塞的方式给药。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给药途径,也不能让药效发挥,如硝酸甘油会在肝脏中被灭活,所以应舌下含服,如果口服就没有效果了。不同的给药途径有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硫酸镁,口服可以导泻,静脉注射则起到抗惊厥的作用。此外,食物或者某些饮料会影响到药物的吸收,需要严格按照医嘱,了解用药期间的饮食禁忌,规范服药时间。
(3)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来看 药物经人体吸收后就进入到血液,通过血流分布到各组织器官。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是不平均的,如钙、磷元素常沉着于骨骼中,全身麻醉药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;小檗碱虽具有抗菌消炎作用,但口服后只能分布在肠道,不能进入到全身,所以只能治疗肠道内的细菌感染,起不到全身性的抗菌消炎作用。如果药物也同时分布到了其他非患病组织或细胞,就可能产生副作用,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抗肿瘤药物,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正常细胞。现在很流行的靶向药物就是将药物浓集在靶器官、组织或细胞中,提高疗效,降低副作用。
(4)从药物和疾病治疗的关系来看 药物并不是疾病治疗的全部,自身免疫系统的激发、饮食调节、锻炼和康复等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。比如对高血压患者来说,非药物干预应贯穿在整个治疗中,适合轻中度患者,也适合重度患者。对于早期高血压患者,应通过调整饮食、适当锻炼来恢复正常血压,而不是血压一偏高就用药。对于已经服用了降压药的患者,也同样应注意低盐低脂肪的健康饮食、适量锻炼、减轻体重、戒烟限酒、平衡心态等等,如果完全依赖降压药,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,药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,还有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。
(5)从用药的心理效应上看 用药的心理效应是患者对医生、药物和治疗过程信任与否而产生的心理作用,这种心理作用也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。暗示疗法和安慰剂的应用可以充分地说明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,它们通过心理暗示作用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,提高机体的生理功能,进而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。药物的心理效应不仅有心理上的安慰作用,还有改变器官功能和缓解躯体症状等多方面的作用。我们也可以在一些比较详细的说明书上看到安慰剂的作用,在其不良反应中会标注某副作用在该药物和安慰剂上的发生率,安慰剂其实就是根本不含药物的淀粉等辅料,那么为什么吃了也有人产生副作用呢,这就是心理效应,因为在研究中,这些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吃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。
因此,“用药灵不灵”“药到了病能不能除”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。作为患者,除了严格按照医嘱,规范服药方式和时间外,对药物要有正确的态度,不迷信、不偏信,也不能老是怀疑、不信任,对疾病要保持乐观的心情。
(1)从药物的药理作用来看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药理作用,也就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(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副作用),并且主要的作用部位也不一样。例如镇静催眠类的药物药理作用,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改善睡眠,作用部位主要在中枢;硝苯地平类的药物可以降低血压,主要作用于心脏和血管的细胞;还有一些药物对整个人体产生影响,例如氨基酸、激素类,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,产生全身性的生理调节作用。因此在选用药物的时候要恰当,如果“文不对题”,即使用了药也治不了病。比如病毒造成的感冒却选用了头孢类的药物,它们只能杀灭细菌,但奈何不了病毒,当然药到病难除。
(2)从给药途径来看 药物在进入人体后要经历吸收、分布、代谢、排泄的过程,选择的给药途径不同,对吸收这个环节造成的影响也不同。不同的疾病、不同的病情轻重程度、不同的药物,适宜的给药途径就不一样。比如高血压等慢性病适合口服给药,而皮肤瘙痒只需要局部外擦药就可以了。急性或症状很严重的病应该使用注射给药,作用快,而一般的疾病需要药物持续发挥作用,可选择口服、吸入或皮肤用贴剂等。胰岛素等药物易被胃肠道破坏而失效,所以不能口服只能采用注射方式。双氯芬酸钠可以口服,但由于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,也可以通过直肠栓塞的方式给药。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给药途径,也不能让药效发挥,如硝酸甘油会在肝脏中被灭活,所以应舌下含服,如果口服就没有效果了。不同的给药途径有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硫酸镁,口服可以导泻,静脉注射则起到抗惊厥的作用。此外,食物或者某些饮料会影响到药物的吸收,需要严格按照医嘱,了解用药期间的饮食禁忌,规范服药时间。
(3)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来看 药物经人体吸收后就进入到血液,通过血流分布到各组织器官。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是不平均的,如钙、磷元素常沉着于骨骼中,全身麻醉药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;小檗碱虽具有抗菌消炎作用,但口服后只能分布在肠道,不能进入到全身,所以只能治疗肠道内的细菌感染,起不到全身性的抗菌消炎作用。如果药物也同时分布到了其他非患病组织或细胞,就可能产生副作用,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抗肿瘤药物,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正常细胞。现在很流行的靶向药物就是将药物浓集在靶器官、组织或细胞中,提高疗效,降低副作用。
(4)从药物和疾病治疗的关系来看 药物并不是疾病治疗的全部,自身免疫系统的激发、饮食调节、锻炼和康复等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。比如对高血压患者来说,非药物干预应贯穿在整个治疗中,适合轻中度患者,也适合重度患者。对于早期高血压患者,应通过调整饮食、适当锻炼来恢复正常血压,而不是血压一偏高就用药。对于已经服用了降压药的患者,也同样应注意低盐低脂肪的健康饮食、适量锻炼、减轻体重、戒烟限酒、平衡心态等等,如果完全依赖降压药,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,药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,还有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。
(5)从用药的心理效应上看 用药的心理效应是患者对医生、药物和治疗过程信任与否而产生的心理作用,这种心理作用也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。暗示疗法和安慰剂的应用可以充分地说明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,它们通过心理暗示作用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,提高机体的生理功能,进而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。药物的心理效应不仅有心理上的安慰作用,还有改变器官功能和缓解躯体症状等多方面的作用。我们也可以在一些比较详细的说明书上看到安慰剂的作用,在其不良反应中会标注某副作用在该药物和安慰剂上的发生率,安慰剂其实就是根本不含药物的淀粉等辅料,那么为什么吃了也有人产生副作用呢,这就是心理效应,因为在研究中,这些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吃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。
因此,“用药灵不灵”“药到了病能不能除”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。作为患者,除了严格按照医嘱,规范服药方式和时间外,对药物要有正确的态度,不迷信、不偏信,也不能老是怀疑、不信任,对疾病要保持乐观的心情。
- 上一篇:服药也能“亡羊补牢”吗 2022/11/17
- 下一篇:药品都需冷藏储存吗 2022/11/17